close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得
觀自在心得-32

『觀自在』意言,
觀就是看之意,
觀就是看到世間
萬事萬物的時候,
心中要有定靜 ,
要用智慧去處理事情。

眼見未必真,
耳聽未必明,
心想未必正,
世事往往參雜著
對與錯、真與假、善與惡, 
唯有以自我心中智慧去判定, 
在遇見任何事要決定之前,
多想、多聽、多看
以智慧去決策、去判斷。

切勿因一時衝動,
魯莽行事,造成遺憾。

跟大家分享一個
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未必真實的故事。

        春秋時代,當孔子周遊列國時,與眾弟子們被圍困在陳、蔡的地方,已經連續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。

        子貢看到大家如此飢餓困頓,便將他在途中買來的貨品,設法在黑夜中突破重圍,到外面換了一石米回來,希望給大家解解飢。

        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,在一間破舊的屋子負責煮稀飯。

        當稀飯煮好,顏回打開鍋蓋時,此時屋頂上掉了些塵土,正巧不偏不倚地灑落在熱騰騰的稀飯上。

        顏回心想:「這上面一層的稀飯已被灰塵弄髒了,大家看到一定不敢吃,丟掉又可惜。我不能糟蹋糧食,不如,我把它吃掉吧!」顏回一面想著,一面拿起湯瓢,將上面被灰塵沾污的稀飯舀起來吃。

       不料,此舉正好被站在屋外井邊的子貢看見了,子貢心想:「一向被孔夫子讚嘆有加的顏回,竟然在大家如此飢餓的情況下,自己卻先偷吃飯了,真是太不應該了!」

      於是,子貢走進孔子的房間,向孔子行禮後,立刻迫不及待問道:「仁人廉士,到了窮困的時候,也會改變節操嗎?」

        孔子回答說:「若在窮困的時候就改變了節操,那怎麼還配稱是仁人廉士呢?」

       子貢接著問孔子:「像顏回這樣有德行的仁人廉士,應該不會改變他的節操吧!」

       孔子很明確地回答子貢:「當然不會,我相信顏回是絕對不會改變他的節操的!」

         聽完回答,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在破屋子中偷吃飯的事,向孔夫子稟告。

        孔子聽後一樣面露安詳、心平氣和的向子貢說道:「我相信顏回的仁德學養已經很久了,雖然你跟我報告了這件事,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樣就懷疑他,我想這其中可能有什麼緣故吧!在事情尚未弄清楚之前,你先不要聲張,待我先去問問他吧!」

        於是,孔子便召了顏回來,對他說:「我前幾天夢見古聖先賢,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?你粥煮好了嗎?我準備先來祭祀。何況,我肚子很餓了,也想吃飯啦!」

        顏回聽了,馬上恭敬地對孔子說:「夫子啊!真是抱歉!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。」 

        孔子問:「為什麼呢?」 

        顏回答道:「學生剛才在煮粥的時候,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,屋頂就掉落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裡。它在粥裡,就不乾淨了,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,想著若要把它倒掉,大家現正處於飢餓,如此做不是暴殄天物嗎?不如就讓我把他它吃了吧!所以,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,是不恭敬的啊!學生再另外幫您重新煮一鍋來祭祀吧!」

        孔子聽後說:「你說的對,如果是我遇到這種狀況,我一樣也會吃了它的。」 

        顏回退出了之後,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:「我對顏回的信任,並不是今日才開始的啊!」幾位弟子由此受到了孔子深刻的身教與言教,個個都信服不已。 

        有時,我們眼睛所看到、耳朵所聽到的,未必就是所見所聞那樣的事實,但我們總是被眼、耳這二根所障礙,以致心靈徒增無謂的煩惱與痛苦。

       當別人一句傷人的話語說出口時,即已消逝在虛空中而幻滅,為何還要將其音聲留在心中,日日夜夜來折騰、折磨自己呢?

        當一個人能時刻內觀己心,了悟一切外相皆假,即不會被虛假幻滅的音聲、影像所迷惑、障礙。

        當了知一切外相是假時,心中自可消除一切不愉快的記憶,使心靈重獲清醒、輕鬆與自在了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智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